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於顱內腫瘤治療

Print
    資料來源:神經外科加馬刀       

    特色簡介

    目前每年在美國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的病人總數,已超越開顱手術的案例數,全球接受過加馬刀放射手術的病人數也已累績突破一百萬大關。「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已成為腦瘤、異常血管病灶、三叉神經痛等腦疾非侵入性治療的優先選擇。

    2017年12月本院引進國內加馬刀治療機(Gamma Knife ® IconTM),結合了電腦斷層及先端的影像導引技術,可於治療中即時校正病灶與治療計畫的誤差,使得治療更精準、降低週遭組織的輻射傷害,提升病人的安全性。此外,加馬刀增加了面罩固定式的選擇,提升病人治療時的舒適性。

    治療方式

    加馬刀(Gamma Knife Icon)是利用鈷六十產生192條加馬射線(γ-ray),經由精密的電腦運算配合立體定位影像治療計畫,聚焦在治療病灶上,產生的高能量破壞目標細胞,達到與外科手術相似的效果,而病灶週遭正常組織因為接受的輻射劑量低,受到的傷害小,僅有少部分會產生短暫腫脹的情形,出現此現象時亦可經由藥物治療緩解。因為加馬刀放射手術是高精密度、快速、高能量的放射治療,並不是真的開刀,所以病人治療時不需麻醉,也沒有術後疼痛及傷口癒合的問題。

    1. 治療優點
      1. 人性化面罩固定式:提升治療時的舒適性。 
      2. 可分次治療體積較大的病灶。 
      3. 提高病患安全性:治療中即時校正病灶與治療計畫的誤差,治療更精準、降低週遭組織的輻射傷害。 
      4. 強化製作劑量計畫的電腦功能,結合電腦斷層及先端的影像導引技術,可避免位移,提高定位精準度。
      5. 無傷口、不需全身麻醉,縮短治療時間。

     

    1. 治療流程

    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流程

    [加馬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流程詳細說明]

    1. [面罩]治療當天流程:
      1. 影像檢查(約40分鐘)
      2. 製作固定面罩及枕頭(約15分鐘)
      3. CBCT電腦斷層掃描(約1分鐘)
      4. 劑量計畫(約1~2小時)
      5. 一次(或分次)治療執行
      6. 治療結束 
    2. [頭架]治療當天流程:
      1. 固定頭架(約20分鐘)
      2. 影像檢查(約40分鐘)
      3. 劑量計畫(約1~2小時)
      4. 治療執行(2小時以內)
      5. 治療結束

    適用病症

    加馬刀放射手術對於腦深部病灶、開顱術後殘餘或復發病灶,以及孩童、年紀大的長者或是無法承受手術及麻醉病患,為其替代治療選擇,並且可作為傳統全腦放射治療之協同或替代治療。適應症如下:

    1. 良性腦瘤:腦膜瘤、聽神經瘤、腦下垂體腫瘤、海綿竇血管瘤、顱咽瘤等。
    2. 血管異常病灶:腦動靜脈畸形、 動靜脈瘻管。 
    3. 腦部轉移性腫瘤。
    4. 少數惡性腫瘤。
    5. 各種邊緣清楚且直徑小於3公分的腦瘤。 
    6. 三叉神經痛。
    7. 其他功能性異常病患。

    醫療團隊

    1. 神經外科劉斯顥醫師
    2. 神經外科鍾文裕醫師
    3. 神經外科周及人醫師
    4. 放射線部賴炳宏醫師
    5. 放射線部許碩修醫師
    6. 放射腫瘤部林裕為醫師
    7. 放射腫瘤部黃偉倫醫師
    8. 放射腫瘤部黃俞憲醫師

    洽詢電話

    • 07-3422121 轉73138

    連結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