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器官移植

Print
    1. 活體器官捐贈移植
      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及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作為器官移植。
    2. 屍體器官捐贈移植
      就是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移植給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讓他們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並且能繼續貢獻社會。
    • 器官捐贈移植的範圍:
    1. 組織捐贈移植:人體可供移植的的組織包括骨骼、眼角膜、皮膚、小腸、心瓣膜、血管、氣管、軟骨組織、肌腱、骨髓等。
    2. 器官捐贈移植:目前國內移植成功的器官有心臟、肺臟、腎臟、肝臟、胰臟等器官。(移植手術可幫助器官衰竭的病患因他人的器官捐贈移植而獲得新生命 )
    • 器官捐贈移植是否有年齡的限制:
      器官捐贈移植決定因素在於捐贈移植者的生理年齡,而不是實際年齡。
      (過去器官捐贈移植的年齡標準上限是75歲,但也有個案80歲以上仍能捐器官。)
    • 每一種器官粗略的年齡限制:心 65歲、肝 70歲、肺 65歲、腎 70歲、胰 65歲、眼角膜 80歲。

    【器官捐贈移植常見問題】

    1. 我如何表達要成為一個器官捐贈移植者的意願?
      你可以簽署器官捐贈移植同意卡,並隨身攜帶。
      平時請與你的家人、同事、朋友表達你的意願或討論你的想法。
      相關問題請與本院社工室洽詢 電話:(07)3422121#5309。
    2. 如果我簽了器官捐贈移植同意卡,我的意願會實現嗎?
      一般來說,僅在腦死的狀況下,才得施行器官捐贈移植
      (腦死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在現行法律下,除了捐贈移植者本身的意願外,也要取得兩位捐贈移植者家屬的同意書,始得進行器官捐贈移植。
    3. 器官捐贈移植後,遺體外觀是否會受影響,喪葬事宜能否如常進行?
      器官摘取時是採用嚴謹的外科手術標準,如同你在醫院接受任何的外科手術,手術後醫師會仔細縫合並且維護外觀。因此,喪葬事宜必定能如常進行。
    4. 如果不想捐出所有器官,可以只捐一個器官嗎?
      當然可以指定自己想捐出的器官種類,醫院會尊重每一個人的意願。
    5. 受贈者如何向器官捐贈移植者家屬表達感謝或取得聯繫?
      可以用不具名的方式,以感謝卡或慰問信,透過移植醫院社工師轉交給捐贈移植者家屬。在台灣甚至歐美國家,為保障個人隱私,及免除不必要的困擾之故,捐贈移植者家屬及受贈者是不得相見的。
    6. 是否可以指定捐贈移植給某位特定人士?
      器官捐贈移植是大愛的延續,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捐贈移植是需要有諸多的考量,如組織抗原基因(HLA)的資料及保有血清,以便進行與捐贈移植者配對的檢查....等。且器官來源取得不易,誰最適合,交由專業的醫護人員來處理,將會有最好的安排。
    7. 植物人可以捐贈移植器官嗎?
      不可以。植物人不是腦死,植物人是因腦部病變或其他系統的疾病合併腦病變,導致大腦功能喪失。此類病人沒有思考、記憶、認知、行為或語言能力,但可以有臉部動作,且腦幹功能正常,可維持自發性呼吸、心跳,所以不能捐贈移植器官。
    8. 器官捐贈移植與大體捐贈移植有何不同?
      器官捐贈移植-僅將功能完整器官摘取,移植給血型及組織配對相符之器官衰竭病患。大體捐贈移植-是提供遺體給醫學院、醫學大學之學生解剖教學,或病理解剖研究之用;但器官捐贈移植後,仍可提供遺體病理解剖研究之用。
    9. 如何面對並處理“等待奇蹟”和“遺愛人間”的掙扎?
      有時我們必須接受一些不能改變的事實。當專業醫師宣佈腦死時,就已經沒有希望了,必須接受並面對家人死亡的事實。從希望到失望,會造成很大的情緒傷害,接受事實反而有助於療傷過程,允許情緒與傷痛早日恢復。當心愛的家人能以另外一種形式,活在人世間,是一種很大的安慰與鼓舞。
    10. 器官捐贈移植流程:
      入院→確認患者無腦幹神經反射→家屬的關懷與輔導→維持腦死患者的→器官功能→同意器官捐贈移植 →聯絡移植醫院之移植團隊→兩次腦死判定(意外死亡者須報請檢察官核准) →摘取器官或組織 →協助出院與善後 →家屬的悲傷輔導與聯誼。
    11.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

    當一個人死後願意將自己的器官捐出
    用以拯救並祝福亟需救助的生命
    是一種薪傳生命,延續愛的行為

    :::